2011年10月12日,市土木工程学会燃气专委会假座嘉汇华美达大酒店,举行“中德新能源应用技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的专家学者、上海市燃气行业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约80人出席。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已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日本地震引起核事故,各国对核能的发展颇有争议,使新能源的研究向更纵深更广阔的方向推进。
来自德国汉堡工业大学(TUHH)热力学与能源研究所的Gerhard Schmitz教授,作了名为“核能推出后的德国新能源应用技术”的报告。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后果日益扩大,德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完全关闭其境内的核电站。目前德国的核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11%,在发电中占22%,核电站的关闭将对其他形式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可再生能源。Schmitz教授重点介绍了如何将风能、太阳能等有机地融入现有的能源输配系统,从而有效提高其使用效率。针对可再生能源随着时间变化的特点,可考虑使用压缩空气储存、高差水力储能、氢气储存等措施,也可采用生物天然气提纯、管道回灌等技术。
这些目前在德国逐步推广使用的技术,对于上海现阶段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燃气相关工业中的研发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实际价值和引导借鉴作用。
会议认为,从新能源与可再生集成的角度上看,上海已建成了海上风电场、崇明、东海大桥、世博中国馆等一大半单纯示范新能源发电项目,科委与国家科技部也在十一五期间资助过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因此,在构想该区块的新能源利用中应有所突破、创新,以区别于国内己有的如廊坊新奥的新能源城等项目。而且,就新能源的利用关键技术来说,应该定位准确,逐步与常规能源融合,走一条“政策鼓励+技术引导+集成示范”的中国特色道路。从抓手上,应突出反映能源供应侧和使用侧两方面的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
与会人员认为目前上海可结合迪斯尼项目,考虑一些问题。先进的区域能源规划技术:从规划层面定位区块的长远发展和技术实施的现实性,弱化宏观指标(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太阳能使用比例等),强调规划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可持续性,将该区块的规划变成反映先进理念的平台。
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有机融合技术:如智能电网、生物天然气并网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储存(储氢入网技术)。可在部分天然气管道上进行生物天然气接入、氢气接入尝试。
被动建筑节能技术:通过建筑设计实现节能,以及地源热泵、结合除湿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通过被动建筑的节能,体现该项目的定位。
燃气专委会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