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层建筑塑造城市地标的时代,结构安全是建筑不可动摇的生命线。日益复杂的形态、高度与新兴技术,显著增加了设计、施工的难度与风险。精准把控结构核心问题,构建严密的安全防控体系,是行业必须持续夯实的根基。而另一方面,面对城市更新浪潮对空间品质与活力的迫切需求,结构工程的角色正从保障安全向引领创新、塑造美学升华。为此本次大讲堂特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作主旨报告。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王美华主持会议,并通过“土木视界”平台同步线上直播。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工程建造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朱毅敏,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周立新老师,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建造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徐磊,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建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交流部经理李阳出席会议。此外,来自学协会的会员代表;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科技人员等170余人参加了线下会议。
1
《建筑施工中的结构问题及质量安全事故案例解析》报告系统梳理了勘察、设计、施工、运维长期割裂所带来的碎片化风险,周建龙大师指出EPC及海外工程对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出的迫切需求。报告中以钢板剪力墙、巨型柱、伸臂桁架、顶模系统等超高层关键施工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焊缝残余应力、竖向差异变形、节点连接、混凝土密实度等典型结构难题,并给出优化布置、分段吊装、全过程模拟监测等成套控制策略。
精选魁北克大桥、莲花河畔倒楼、泉州欣佳酒店、长沙自建房等60余例国内外重大事故,从设计缺陷、材料失控、违规加层、施工超载、维护缺失等多维度解析致灾机理,强调“力学概念清晰、数据论证严谨、流程依法合规”是防范事故的共通底线。并呼吁行业以国际化视野提升技术与管理内功,全面落实五方主体责任,让质量安全始终“在路上”。
《结构创新成就城市更新之美》报告立足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战略,指出我国8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已步入存量时代,规范更迭、抗震设防提升、历史保护限制等带来多重挑战。报告系统梳理了粘贴碳纤维、体外预应力、隔震减震、性能化评估等“新材料+新技术”组合策略,并通过世界会客厅、南京东路179街坊、虹桥T1航站楼、锦沧文华等十余个上海地标案例,展示了托换顶升、保留立面、“房中房”、超高层整体置换等复杂技术的集成应用。实践表明,减隔震装置可显著降低20%—40%的地震作用,历史建筑顶升6.55米创国内纪录,狭小空间原位更新实现“不停航、不停业”。并指出城市更新需前期综合评估、多专业协同,完善技术标准,培育熟悉国际规范、具备信息化施工能力的复合型团队,以结构创新守护城市记忆、激发存量资产价值。
2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科技人员围绕施工中的结构问题及如何提升设计与服务质量等与周建龙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大讲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与技术难题,激发与会代表针对复杂结构施工、新材料应用、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同时强调了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引导行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希望通过大讲堂这个平台,会员单位之间互相分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