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1月31日 01:34:17
土木工程简讯
土 木 工 程 简 讯121期2011年12月28日
发布时间:2011-12-23 13:45:32      

土 木 工 程 简 讯

2011年12月28日121期

2011中国(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在沪召开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隧道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 (第五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 于11月10日-12日在上海荣兴温德姆大酒店举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国际隧道研讨会是地下和隧道工程领域最高规格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峰会。本次研讨会列入中国工博会上海科技论坛项目。

来自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挪威、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丹麦等15个国家和地区6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紧紧围绕“地下交通工程与工程安全”这一大会主题,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寻找对策、共同合作,为促进世界隧道施工安全技术的提高,实现地下工程和谐发展提供了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上海市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李印模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谭庆琏理事长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秦云总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应名洪理事长、顾金山、白云副理事长出席了会议。13个国家的44位专家在会上做了44个专题报告,孙钧院士、钱七虎院士、郑颖人院士参会并做了专题报告。中国土木工程地下分会郭陕云理事长、梅志荣副理事长、蒋树萍副理事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白云与傅德明秘书长、杨国祥副主任委员等分别作了分会场的主持。

本届研讨会秉承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在已经举办四届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在主题 “地下交通工程与工程安全” 的指导下,成功完满的举办了大会。

会议收集到国内外隧道和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的论文152篇,以地下交通工程与工程安全为题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明 敏)

学会举办地下工程隧道安全运营研讨会

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的建设。然而由于运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滞后,隧道运营安全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近段时间以来的电梯逆行事故,屏蔽门爆裂事故,隧道进水事故以及信号系统故障事故,以及可能存在的恐怖活动或者火灾等,给隧道运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提高我国和周边国家的隧道运营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国际隧道协会ITA-CET于2011年11月12日-13日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举办地下工程隧道安全运营研讨会。本次活动列入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会年会项目

市土木工程学会白云副理事长主持了会议,来自上海、北京、武汉、西安、广东、天津等地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地铁运营管理单位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同济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学者及部分学生计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城乡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刘千伟副总工、申通地铁集团毕湘利总工、学会傅德明秘书长出席会议。

会议围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中的隧道运营安全展开演讲。分别由国际隧道协会地下设施运营安全委员会主席、瑞士Amberg Group  President总裁,国际隧道协会地下工程修复项目主席美国Henry A. Russell Jr. PB Americas Inc.公司高级副总裁、国际隧道协会地下设施运营安全委员会成员,丹麦Hiels Peter Høj,;国际隧道协会地下设施运营安全委员会专家,德国Peter Reink先生进行演讲。专家们就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现状介绍、地铁系统整体安全分析,概率安全分析模型和确定性的场景分析模型,地铁隧道、车站和车辆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措施介绍,安全应急队伍的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转,先进配套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如监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公路隧道、人的行为和自救措施的总体安全分析,概率安全分析模型和确定性的情景分析模型,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技术措施,先进配套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安全应急队伍与应急预案的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转,通风系统火灾监测系统,主动式/被动式与固定式消防系统,最新科研项目、试验技术成果以及它们与运营安全的关系,未来科研课题等展开了演讲。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与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亦敏)

学会举办第四个“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学会于2011年12月20日下午1点半,在南昌路59号1002室举办第四个“中国科协会员日”座谈会,活动旨在动员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开展会员发展、沟通和服务等相关活动,加强学会与会员之间、会员与会员之间、学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鲜明地树立学会所属团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社会形象,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

会议由傅德明秘书长主持,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现代设计集团上海院、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隧道公司、上铁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建筑院上海分院,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上海维固公司、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浦东建设处、城建集团地下院、上海公路桥梁集团上海基础公司、燃气设计研究院、吴淞煤气厂、等20余位联络员、秘书出席,学会孙羹尧、岳贵平副秘书长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四项主题即1、介绍学会2011年工作概况,提出2012年工作预算,2、联络员与秘书交流工作体会与心得,3、联络员与秘书向学会建言献策,4、布置落实学会会员发展工作等相关事宜。

傅德明秘书长介绍了学会2011年工作概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他指出:即将过去的2011年,在联络员与秘书努力下,学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全年共开展各类学术活动43项。参与学术活动总人次约4419人次。完成科技节项目7项、学术年会项目8项、工博会项目1项。学会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搭建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2012年即将到来,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学会工作一定能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围绕科学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务求工作实效,团结动员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把为会员服务作为学会的第一要务,力争做到全面、圆满的完成新一年的工作目标。

会上,联络员与秘书交流了工作体会与心得,并就如何提高学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如何开展科技评价工作,如何提高学会在社会上地位,更好的利用学会资源,开发一些新项目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员工作日活动气氛热烈、活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亦敏)

2011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在大阪举行

2011年10月29日,在日本大阪召开了“2011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各学会44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支部的50余名技术士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主题“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科技工作者的思考”。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出席了会议。

上海核工业设计研究院技术中心总工司胜义作了“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核能开发”的主题报告,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光明作了“上海世博会低碳科技创新”的主题报告。日本大阪大学小林昭雄教授作了“21世纪低碳构成因素的思考”。

下午分4个会场举行报告会。中日工程师的24个专题报告作了演讲。同济大学束昱教授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新发展与中日思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贾坚副总裁的“上海软土地区地下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及设计技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余斌的“盖挖加层技术在上海地铁徐家汇车站工程的应用研究”等。

会上通过了2011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宣言,其中包括:

1、节约有可能枯竭的资源能源,并进行有效利用;

2、积极参与“与自然共处”的社会活动,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地球环境;

3、城市和乡村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为目标,承担各自职能,相互沟通合作;

4、推进防御及减少巨大灾害的国际技术合作。

                                                                           (明)

港沪科技合作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11年11月4日在香港举办了“港沪科技合作研讨会”,上海市科技协会组织各学会38名科技人员和香港工程师学会的40余名工程师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主题“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能源和防灾问题”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上海地铁的建设和运营”的专题报告。

会议的2个主题报告分别由香港政府土木发展署陈润明工程师作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和天然灾害管理”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李军总工程师作的“居住改变上海”。

上海和香港的工程师们共交流了19篇论文,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贾坚副总裁的“上海软土地区地下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及设计技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余斌高工的“盖挖加层技术在上海地铁徐家汇车站工程的应用研究”和蒋应红教授级高工的“交通生态足迹在东滩生态城规划中的应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朱蕾高工作的“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等论文进行了交流。

5日上午,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香港中环新海滨工程,包括0.4平方公里的填海工程、900余米的6车道地下道路工程和海滨公园工程,总投资600亿港元,总工期10年,将于2013年建成。上海代表团还参观了香港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未来新香港的城市发展。

                                                                (明)

城市地铁和道路隧道运营管理和安全技术的上海科技论坛召开

 

12月2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和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召开的城市地铁和道路隧道运营管理和安全技术的上海科技论坛在科学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市科协相关领导、学会服务中心办公室朱子文主任,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隧协副主席、同济大学白云教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总工毕湘利教高,申通地铁集团公司维保中心总工王如路教高,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公司总工、信号专家朱翔教高,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公司顾问总工、车辆专家王曰凡教高,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公司顾问总工、供电专家周剑鸿高工,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环控专家郑晋丽高工。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孙羹尧副秘书长也参加了会议。

傅德明秘书长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指出:截至2011年10月,我国内地已经建成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共有14座,共计52条线路,运营里程达1600余km。目前在建的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1600km,在建车站1128座,线路83%为地下工程。现有36座城市已向国家主管部门上报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其中已有28座城市得到了国家批准。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km,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国。

上海已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1条线425km,车站268座。日客流达600万人次,最大日客流754万人次,占公交出行的35%,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上海、北京的轨道交通的规模已挤入世界城市地铁的前10名。

城市地铁的管理与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次论坛鉴于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从以人为本,加强管理的主题出发而召开的。

专家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出发,就国内外地铁和隧道运营

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发展;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措施;上海地铁运营隧道病害治理和控制技术;地铁信号技术与运营安全;地铁车辆技术与运营安全;地铁供电技术与运营安全;地铁的防灾救灾技术等主题展开论坛,列举了国内外大量案例与近期发生的火车与地铁运营中的事故,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本次论坛对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铁和道路隧道运营管理的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充实与加强城市管理做出了努力。

                                                                         (亦敏)

2011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技术论坛举办

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轨道交通专委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专委会联合举办的2011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技术论坛12月21日下午在科学会堂举办。

上海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在为市民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向地下工程组织、设计、施工、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将施工安全、公众的生命安全、系统设施安全、系统运转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安全重于泰山,人命大于天,这是地下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命题。来自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市交通执法总队、市政工程集团公司、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轨道交通技术中心、交通研究院、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和三个学会的近40名专业技术人员出席。

上海交运协会轨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隧道院张苹副院长主持了会议。会议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全方位的展开解读。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家津贴的地下工程资深专家傅德明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与风险控制为题做了演讲,论述了安全概念、深基坑地下基坑、联络通道的暗挖法、盾构施工等地下工程中的国内外地铁施工中的大量翔实的案例,对事故进行剖析,对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理,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同时宣传了刘建航院士的地铁施工要采取远程控制的理论。

上海交运协会轨交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交通学会轨交专委会周国甫秘书,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衔接作了演讲,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衔接的主要抓手,衔接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意见与方法,指出在运营前就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全方位的检验运营,做到将事故防患与未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上海申通地铁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刘加华副总经理以上海轨道交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为题作了演讲,阐述了运营网络的概念、安全管理现状及以人为本的安全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工作重点等思考。

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三个学会专业技术人员全方位提高地下工程施工、设计、管理技术水平与安全意识是一次很好的联合尝试。

                                                                         (亦敏)

学会联合举办既有建筑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论坛

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中保护好既有的历史建筑,做到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合理使用、保护建筑,提升现有建筑的价值与可持续利用,探索新的施工工艺。这是2011年11月4日在上海斯格威帕尔曼大酒店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与上海市建筑学会联合举办的既有建筑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论坛上的主要议题。

本次论坛列入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项目。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两个学会的建筑工程的专家与学者一百余人,其中包括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华东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中船第九设计院、上海市政工程规划设计院、建工集团、城建集团、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维固工程实业公司等两个学会相关的团体会员单位的专家。市建筑委员会的相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别由土木学会常务理事、建工集团原总工范庆国教高、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学会工程改造与维护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维固工程实业有限公司陈明中总经理主持。上海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伍江副校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孙羹尧副秘书长致辞。

国家建筑大师现代集团唐玉恩总工、土木学会理事上海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王平山博士、同济大学常青教授、上海维固黄坤耀总工、上海申通地铁运营公司总经理王如路博士、同济大学戴仕柄教授、上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王辉平总工分别就保护、利用、传承-上海和平饭店保护与扩建;建筑结构隔振(震)技术研究进展;建筑保护的哲学;妥协的艺术-结构工程师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思考;上海地铁运营隧道病害治理与控制技术;在上部楼层正常运营下的历史建筑整体置换技术作了相关演讲。专家们精彩的演讲从哲学、现实、设计、施工、保护历史意义角度、从古代到现代,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的社会学意义与使用价值之间有机结合的路径。专家们指出:历史建筑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对使用中的历史建筑应以美的准则进行修复,不为保存而保护,实为创造而修复。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提升使用价值,做到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新的建筑工程的研究,来达到以人为本的效果,从而弘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与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专家们认真地进行了解疑答惑,对建筑施工中隔振(震)、材料运用与地铁建设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亦敏)

上海岩土力学与工程2011 年学术年会召开

上海岩土力学与工程2011 年学术年会于2011 年11 月3 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与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联合举办。两个学会的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

会议分别由两个学会的相关领导主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土木学会常务理事周文波代表两个学会在大会致辞,祝贺年会的顺利召开,指出两个学会资源互享,共同协作,在岩土力学领域开展交流与探讨,对上海地区岩土工程领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新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技术发展与行业进步,为学会搭建平台开展学术活动,作了很好的实践。

上海建工集团原总工范庆国教高、台湾科技大学李维峰教授、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东南大学刘宋玉教授、华东院王卫东副总工、吴江斌博士、同济大学黄松茂教授、丁文其教授、交通大学王建华教授、基础公司李耀良副总、广大基础李星总工、广联建设李淑海高工、上海隧道张帆总工、基础公司袁芬高工、市政二公司杨光辉副总工、申通地铁闫静雅博士、申元岩土梁志荣教高、市第二建筑姜向红总工、上海强劲基础公司刘全林总工等分别在会上做了演讲。对岩土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工程实践与理论、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工程技术成果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稿件98 篇,录用85 篇,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正刊和增刊形式发表论文内容涉及地基处理、深基坑工程、基础工程、隧道工程、土的基本特性和本构关系、环境土工、岩土工程监测等方面。

                                                              (亦敏)

2011年江浙沪皖四地土木工程建筑学会工程结构

专业学术交流会10月在江苏南京召开

 

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和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共同倡议,旨在推动长三角区域土木工程学术交流活动今年已第三届,今年的会议又增加了安徽土木工程学会的专家与学者,2011年10月22-23日在江苏南京举办了“江浙沪皖四地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本次活动列入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活动项目。江浙沪皖四地的土木学会领导,以及近100余位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的宗旨:增进学会了解,加强四地合作;行业热点讨论,集聚发展思路;技术成果展示,促进四地交流;技术管理交流,提升管理水平。

会上,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顾小平副厅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孙羹尧副秘书长及江浙沪皖四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别致辞,对这次江浙沪皖四地土木工程建筑学会在建筑结构方面的学术交流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工程结构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亚明总工作了“建筑结构隔振(震)技术开发”的报告;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杨强跃总工的作了“高层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南京工业大学刘伟庆副校长的“新材料结构与应用”、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如元总工的“镇江苏宁广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骏主任的“数字建筑技术与工程应用”和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刘兴旺总工的“基坑工程风险防范与管理”等的演讲也都很精彩。众多专家学者还就报告的重点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分享学术成果,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江浙沪皖四地学会的全方位交流和共同提高,发挥各地土木学会的桥梁作用,加强技术合作,为经济、学术活动在长三角的更好辐射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为共同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学术水平做出了土木工程领域四地专家学者的努力。

 

                                                                  ( 枕戈 亦敏)

第六届“孙 钧讲座”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第六届“孙 钧讲座”于2011年11月9日下午在同济大学成功召开。大会由“孙 钧讲座基金”理事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上海市力学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相关专业委员会主办或协办。本次活动列入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项目之一。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日本德岛大学和同济大学顾问教授Akitoshi Mochizuki等出席开幕式。大会特邀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米勒奖(Mueller Award)第六个获得者、杰出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专家Nick Barton博士作“From empiricism, through theory, to problem solving in rock engineering”和“Avoiding the short escalator syndrome and possible accidents like the pinheiros collapse in sao paulo”学术报告。

共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同济大学近200名师生参加了大会。报告内容十分精彩、非常丰富,观点新颖,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并就研究内容展开了热情洋溢的深入交流和讨论。

                                                                         (建聪)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分析一体化软件报告会

 

2011年11月24日,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分析一体化软件”报告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列入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项目之一。

会议邀请上海同磊土木工程技术公司专门从事该软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主讲。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上海市土木工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的委员、上海市设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及高校的有关师生计100余人。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分析一体化软件全面模拟了高层建筑结构动态施工过程,特别针对高层建筑结构不同施工方法,实现了高层建筑轴向变位、材料时变、各种施工措施的数值模型建立和分析。软件应用平台基于AutoCAD,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和干预能力,可实现施工控制的三维的、动态的、图形和数值结合的仿真预测。

本次报告会由从事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对软件的开发背景、基本功能、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与会人员对该软件使用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提问,得到了软件专业开发人员的解答。通过本次讲座不仅使得大家了解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分析一体化软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进展情况,也使得大家了解到该软件在高层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庆田)

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

由同济大学等单位主办,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等单位支持的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于2011年11月12日-14日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印度、意大利、法国、日本等2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

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张雁秘书长、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秦云总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导等在会上致辞,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张其林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丁洁民院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庆英先生分别主持了会议。上海市建筑学会吴之光理事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也出席了会议。

印度Sundaram建筑事务所总裁,SEWC(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主席R.Sundaram,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 教授Massimo Majowiecki,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丁洁民院长,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工汪大绥先生,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庆英总工程师,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傅学怡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张其林 教授,IASS副主席,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教授Rene Motro,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郁银泉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小丹总工程师,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天津大学陈志华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范重副总工程师,名古屋大学建筑钢结构抗震研究室京都大学博士Hiroshi Tagawa副教授,长江精工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陈国栋副总裁等在会上演讲。演讲涉及印度钢与混凝土屋盖体系,新尤文图斯体育场、上海中心大厦、高地震裂区高层建筑结构、钢板剪力墙研究,大型复杂建筑结构设计与创新实践,建筑结构监测,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广州超高层结构优化,沙特机场优化设计,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破坏及抗震性能等。

会议开展了交流与互动,收集论文22篇并以建筑结构杂志正式出版论文集。

                                                                         (亦敏)

第三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协办、上海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于11月19日-20日在上海大学举办。

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岩土工程界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城建集团公司副总裁周文波、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傅德明出席了会议。孙钧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地铁工程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的特邀报告。共有50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和论文交流,会议以《土木工程学报》增刊的形式出版论文集,汇集了57篇论文,反映了我国在土工合成材料和环境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明)

学会铁道专委会召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建造技术交流会

2011年11月17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铁道工程专业委员会、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在浙江绍兴组织召开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建造技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铁路局总师室、工务处、地铁办,杭州、宁波工务段,杭黄铁路筹备组,沪昆铁路浙江公司,中铁上海、第二、第四设计院,铁三院,中铁三局、四局、五局、九局、十一局、十七局、十九局,同济大学、西南交大、中南大学等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

会议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会铁道专委会主任委员、沪昆浙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静华主持,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兼杭黄铁路筹备组组长王志平致辞,中铁四院、铁三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铁三局、杭州工务段分别作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及施工工艺控制要点”、“高速铁路精密控制测量技术”、“高速铁路沉降评估技术及工程实践”、“CA砂浆板下充填层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无砟轨道长钢轨铺设及精调整理施工工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验收要点及存在的问题”的演讲。

大会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一鸣)

学会铁道工程专委会召开委员会议,布置明年工作

学会铁道工程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3日,在上海铁路局召开专委会委员会议,学会常务理事、铁道专委会主任委员高静华主持会议。

会议回顾总结2011年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情况,研究讨论部署了2012年主要工作计划,并对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铁道专委会换届准备工作进行了讨论。

                                                                         (一鸣)

 

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举办新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2011版)讲解培训

市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专委会联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专委会,于11月21日下午1:30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新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2011版)讲解培训。

来自两个学会和上海各大设计院的近200专家、学者出席。培训特邀该规范的主编、市政总院原资深副总工程师程为和先生主讲。程总就《规范》修订的背景、依据、目的、适用范围、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条文及其技术内容和强制性规定与要求,全面系统掌握城市桥梁设计与计算关键技术等进行了讲解,指出城市桥梁的专业设计技术必须符合安全可靠、实用耐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与环境的协调这一设计原则,

程总指出:新的规范从2005年开始制定,2009年报送住建部,近期已经予以批复。桥梁设计与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要以新的规范为准则,对规范的重要性和法律效率要予以充分认识并遵照执行,以防止与杜绝桥梁事故的发生,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培训使桥梁专业技术人员对新规范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会议期间展开了充分交流与互动。

                                                                   (亦敏)

学会燃气专委会召开中德新能源应用技术研讨会

 

 

2011年10月12日,市土木工程学会燃气专委会假座嘉汇华美达大酒店,举行“中德新能源应用技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的专家学者、上海市燃气行业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约80人出席。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已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日本地震引起核事故,各国对核能的发展颇有争议,使新能源的研究向更纵深更广阔的方向推进。

来自德国汉堡工业大学(TUHH)热力学与能源研究所的Gerhard Schmitz教授,作了名为“核能推出后的德国新能源应用技术”的报告。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后果日益扩大,德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完全关闭其境内的核电站。目前德国的核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11%,在发电中占22%,核电站的关闭将对其他形式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可再生能源。Schmitz教授重点介绍了如何将风能、太阳能等有机地融入现有的能源输配系统,从而有效提高其使用效率。针对可再生能源随着时间变化的特点,可考虑使用压缩空气储存、高差水力储能、氢气储存等措施,也可采用生物天然气提纯、管道回灌等技术。

这些目前在德国逐步推广使用的技术,对于上海现阶段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燃气相关工业中的研发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实际价值和引导借鉴作用。

会议认为,从新能源与可再生集成的角度上看,上海已建成了海上风电场、崇明、东海大桥、世博中国馆等一大半单纯示范新能源发电项目,科委与国家科技部也在十一五期间资助过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因此,在构想该区块的新能源利用中应有所突破、创新,以区别于国内己有的如廊坊新奥的新能源城等项目。而且,就新能源的利用关键技术来说,应该定位准确,逐步与常规能源融合,走一条“政策鼓励+技术引导+集成示范”的中国特色道路。从抓手上,应突出反映能源供应侧和使用侧两方面的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

与会人员认为目前上海可结合迪斯尼项目,考虑一些问题。先进的区域能源规划技术:从规划层面定位区块的长远发展和技术实施的现实性,弱化宏观指标(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太阳能使用比例等),强调规划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可持续性,将该区块的规划变成反映先进理念的平台。

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有机融合技术:如智能电网、生物天然气并网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储存(储氢入网技术)。可在部分天然气管道上进行生物天然气接入、氢气接入尝试。

被动建筑节能技术:通过建筑设计实现节能,以及地源热泵、结合除湿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通过被动建筑的节能,体现该项目的定位。

                                                                        (克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