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1月29日 16:03:28
土木工程简讯
土 木 工 程 简 讯116期 2010年9月28日
发布时间:2010-10-04 14:28:57      

土 木 工 程 简 讯

2010年9月28日116

学会召开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

学会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于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下午2时在申通地铁有限公司召开。近20人出席。

会议由应名洪理事长主持。傅德明秘书长作了学会2010年上半年回顾和下半年工作总结报告。会议着重讨论了学会下半年学术活动落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提名、启动科技创新评价工作、开展学会科技咨询工作等议题。

会议指出:2010年上半年学会召开了旨在开展好各类学术活动为目标的学术工作领导小组、对外交流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召开联络员、秘书2010年度工作会议并在浙江召开联络员、秘书工作会议,落实今年工作。

上半年共完成重大学术活动12项,参加人员达1410人,其中境外234人,发表论文375篇。学术活动涉及桩与深基础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智能交通、岩土力学、桥梁工程、预应力与结构工程的抗震减灾、计算机设计规范、燃气运营管理等。完成与参与各项科普活动10项,其中科技节4项。参与人数472人。配合市科协联系有关院士,参与上海科协主办的“院士看世博活动”,我会刘建航院士、项海帆院士、林元培院士、范立础院士均积极参与,傅德明秘书长积极组织配合参与。完成了与上海市航空学会关于2010年城市与交通科学促进会交接仪式。全面办理完成社团组织的新增分支机构我会“工程改造与维护专业委员会”组建组织工作,今年以来新发展团体会员单位14个,发展个人会员102名。学会还抓好信息报道、简讯编撰、会费收缴等一系列工作。常务理事们首肯学会上半年的工作,并对学会下半年即将组织的工博会项目、学术年会项目、专委会学术年会、其他学术活动进行了讨论与落实。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白云教授、上海铁路局王志平副局长、建科院张燕平院长,学会傅德明秘书长,常务理事朱合华院长、李亚明总工、贺鸿珠博导、张辰总工、马骉总工,地下工程专委会领导杨国祥总工、计算机专委会领导王国检总工等纷纷在会上建言,就如何开展“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提名、启动科技创新评价工作、开展学会科技咨询工作等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会议讨论热烈而有序。

应名洪理事长在会上总结指出:上半年工作的出色顺利完成,与我们学会各级领导和学会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为下半年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学会工作者要进一步以“三服务一加强”的理念做好下半年工作,重在落实,为在上海的土木工程领域内更好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作出努力。

会后,学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对如何开展好学会党建工作小组的活动,如何更好的为理事会工作保驾护航作出安排。

                                                                    (亦敏)

 

学会参与“相约名人堂—院士看世博活动”

7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市土木学会资深老会员刘建航院士与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家津贴专家傅德明高工共同做客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细数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艰辛历史和辉煌成就,畅谈上海的地下空间开发。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指导,由上海市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协主办。

市科协俞涛副主席、市科协国交中心万副主任积极组织并全程协调。

被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院士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资深专家傅德明秘书长就上海世博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软土地层盾构法隧道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城市软土地层深基坑围护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等方面展开了畅谈与对话。

对话指出: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阻塞、能源浪费……面对这些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上海早在1960年便拟建地铁和江底隧道。然而,上海的土质偏软,含水量大,空隙大,灵敏度高,前苏联专家断言,在上海建隧道好比“豆腐里打洞”,是“不可能的”。以刘建航院士领衔的上海一批本土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上海软土地层和环境条件的土压盾构掘进理论和方法。1965年开工、1971年建设的打浦路越江隧道,至今已运营了40年。上海又陆续建成了延安东路隧道、上中路隧道、长江隧道等11条地铁线路,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越江道路隧道最多的城市,建成的轨道交通里程则占到全国的40%强。
    对话指出:上海世博园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主要组成部分的世博轴,全长1045米,共有两层地下空间,深约12m; 世博轴上竖立6个高达80m的阳光谷,将阳光引入地下. 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18万m²。地下空间开发中应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空调、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 世博轴地下空间可与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轨道交通7、8号线相连通.

上海轨道交通6条线10座地铁车站可达世博园区,形成“三纵三横”,“三纵” 为6、8和13号线世博段,“三横” 9、4和7号线。 地铁已经成为人们进出世博园区的主要交通方式.13号线世博段3站2区间为园内专线,成为连接黄浦江南北两岸展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长2670m的2来2去的西藏南路隧道目前也作为连接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的交通方式。

院士与专家的精彩对话,使与会人员认识到,在上海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城市,地铁的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上海世博会之间的不可或缺的紧密联系,与会人员感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施工技术人员,感谢刘院士为上海地铁所作出的贡献。

对话现场开展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亦敏)

院士范立础做客名人堂,畅谈城市建设与多灾害防治

9月24日中秋佳节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桥梁结构和抗震专家、学会资深老会员范立础院士与上海市地震局王绍博副局长、共同做客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参与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畅谈城市建设与多灾害防治两者的关系。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指导,由上海市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协主办。

市科协俞涛副主席、市科协国交中心姜主任等亲临会场组织并全程协调。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对人类造成最大伤害的元凶往往是各种土木工程,范院士如是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当结合多灾害防治,在城市化建设中,对任何一个重大工程而言,自始自终都存在着四大风险,即规划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运营风险,以设计一个木桥为例,你的设计必须要让它具备防火性,还要让它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建设,不要让它被人为破坏等等。

对此,国外目前采取较多的是“保险”措施,即开放商或建造方向保险公司预先支付一笔保险金,对于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投保,一旦发生问题,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相比较中国由开发商一力承担后果,国外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多灾害有人祸,当然也有天灾。一项对20世纪灾害数据统计表明,各种自然灾害毁灭了世界各地52座城市,其中地震毁灭的城市有27座。因此,在城市防灾的21世纪战略上,我们应在质量安全、耐久可靠上做文章。人类讲寿命,结构也讲寿命。某个工程建筑结构是按100年设计的,这个建筑就是100年的寿命。如果按照100年的寿命设计,它就势必要提高建造要求,因此它必须实现创新设计,另外要考虑多灾害的防治。

范立础院士演讲后,与地震局王绍博副局长就地震与建筑、地震的防御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与会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院士的精彩演讲与对话,市土木学会11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报名也参与了此项活动。

                                                                      (亦敏)

第二届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颁奖大会暨地铁与隧道工程学术报告会召开

旨在奖掖上海地铁和隧道工程领域内的青年优秀技术人才,由中国工程院刘建航院士个人出资与相关单位共同设立的“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于7月16日,在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对一批在上海轨道交通420公里网络与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中的规划、建设、科研、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中涌现出的青年才俊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本次奖励系2008年首届“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成立后的第二届颁奖。获得本届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奖的有王秀志等10位青年优秀技术人才,获得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提名奖的有马忠政等10位优秀人才。刘建航院士与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俞光耀总裁、刘建航奖励基金理事会白廷辉副理事长、申伟强副理事长分别对获奖才俊颁奖。刘建航院士与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应名洪董事长分别在会上对获奖人员祝贺,并勉励大家要进一步求真务实,坚毅攻坚,在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再创辉煌。

大会对刘建航院士培养扶持青年优秀人才,为上海轨道交通作出卓越贡献表示了衷心感谢,并以《这是我们共同的节日》配乐诗朗诵对刘建航院士、对无私奉献的新一代地铁人进行了歌颂。

本次活动由刘建航奖励基金理事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与会人员来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及各相关学会、协会地下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计百人。

颁奖会嗣后,我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了地铁与隧道学术报告会。

首届和第二届刘建航奖励基金获得者,上海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副总经理兼总工、我会理事王如路,上海隧道工程轨道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我会理事曹文宏,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副总工兼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市交通工程学会理事毕湘利分别作了演讲。从隧道维修保护的角度谈地铁隧道的监护技术;对上海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设计要点进行探索;就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阶段推进标准进行探讨。三位演讲者分别从上海地铁已经运营420公里的监护实践,针对运营结构安全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和施工技术方面提出如何改进完善的方法。结合上海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实践经验、技术规程、结构安全、环境要求等,介绍了地铁单圆和双圆隧道结构的计算方法,阐述隧道近距离穿越技术的要点;通过对地铁网络化概念和内涵的阐述、网络化本质和核心的解读以及网络化建设运营带来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上海轨道交通未来建设、运营、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的建议与设想。

报告会对刘建航院士的“创新、攻坚、求实、奉献”的地铁人的精神风貌作了很好的诠释。

                                                                     (亦敏)

学会召开2010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20届地铁年会准备会议

2010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20届地铁年会定于2010年11月11日-12日在上海华纳风格大酒店召开。

9月29日下午,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等单位在申通地铁集团召开会前准备会。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会议,并对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了告述。申通地铁毕湘利总工代表申通集团公司副总裁白亭辉谈了几点建议。两位领导对会议组织、会务经费、会议协调、主题发言、分会场发言讨论及工作小组的落实分工等相关事宜进行了协调与阐述。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隧道轨道交通设计院、上海隧道公司、同是科技、上海隧道网等单位近20名领导出席,并表示将尽力对会议进行支持,对后世博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上海地铁规划、设计、土建、管理等工作进行探讨。

                                                                      (亦敏)

 

学会启动《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发展研究》项目

学会为进一步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推动学科、产业(行业)技术与市政建设的发展,在市科协的领导与支持下,依托十一五期间上海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的技术研究成果,旨在开展十二五期间上海隧道与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9月2日下午,《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发展研究》的项目正式启动。

来自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同济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等相关单位的近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学会秘书长傅德明高工介绍了学会承接上海市科技协会下达的编写《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目的、意义、内容、提纲与目标,并对在2011年5月31日前完成5万字以上报告的具体分工与时间节点作了安排。

会议指出:本项专题研究报告,包括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的形成、发展现状及与国外的比较分析、发展趋势和建议,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积极参与课题和学科发展报告编写,为上海在该学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领先水平提供建议和作出贡献。

                                                                       (亦敏)

学会召开科技咨询、科技评价工作会议

学会于9月8日下午,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咨询工作会议,来自城建设计院、市政设计总院、上铁院、地铁维保中心、同济大学及两位民营企业的老总等10余名咨询工作专家及部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学会秘书长傅德明高工主持会议。

傅秘书长介绍了学会简况、专业设置、学会业务范围和咨询服务范围。传达了中共上海市委(2009)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发挥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1、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学会工作的重要意义;2、切实发挥学会在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切实发挥学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傅德明秘书长介绍了学会两年的咨询工作项目、金额。对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学会咨询工作的支持进行了表彰。指出学会于7月取得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机构证书,具有科技创新评价资质,可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引进技术、新技术应用等进行评价。学会已设立了专家库。希望需要科技评价的单位提出申请,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与会专家在会上各抒己见,表示要充分利用学会人才资源的优势,开展各类咨询及科技评价工作,在谈到如何贯彻市委2号文件精神所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指出,我们要克服困难,谋求发展,办法总比困难多,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我们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放下身段,拾遗补缺,多多争取项目、争取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目的是为学会生存发展服务、为会员服务,进而为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会议呼吁,学会142个团体会员单位和13个专业委员会是学会工作的基础与中坚力量,要积极支持学会咨询工作和科技评价工作,为我们学会的生存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亦敏)

学会联合主办第一届Geo-Engineering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ITG)

9月16日至17日,由市土木工程学会与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组成的联合机构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的第一届国际岩土工程信息技术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本次会议列入上海市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项目。

来自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奥地利、美国、荷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士、丹麦、波兰、伊朗、伊拉克、埃及、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菲律宾、塞尔维亚等22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由英国杜伦大学David G. Toll博士和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联合出任会议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围绕着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数据采集、监视与标准化,地质建模和与数值模型的集成,信息系统与应用,新计算技术与数值方法,数值分析,模拟与可视化等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来自University of Cambridge(英国剑桥大学)、同济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荷兰特文特大学)、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韩国水原成均馆大学)、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日本长崎技术科学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University of Minho(葡萄牙米尼奥大学)、University of Salerno(意大利萨雷勒诺大学)、Crac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波兰克拉科夫工业大学)、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Belgrade University(贝尔格莱德大学) 等众多国外知名院校的研究人员应邀做了报告。

本次大会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展示岩土工程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平台,同时作为一个论坛来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决定第二届国际岩土工程信息技术国际会议将于2012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召开。

                                                                        (晓军)

2010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暨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研究会议召开

8月31日,由学会给排水专委会和中国水网、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城投污水、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0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暨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研究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为期两天,360多名业内人士相聚一堂,共探水业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列入上海市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项目。

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探讨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低碳排水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本次论坛设置了“低碳排水系统与排水管网”、“污泥适用技术案例分析”、“污泥适用技术案例分析”、“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与节能减排”五个单元。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颜晓斐主持了开幕式,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城投副总经理顾金山、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汤伟、清华大学环境系环境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朱石清、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周琪教授等3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特别设置了“污泥实用案例点评分析”单元,评出了“2010年度污泥处理处置十大推荐案例”及“2010年度污泥处理处置特别关注案例”。会上,北京市政总院原院副总工杭世珺、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张辰、北京市政总院院副总工黄鸥对污泥案例进行了评点、分析。此外,来自威立雅水务技术、得利满水处理系统、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博联、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的技术总监、总工也展示了自己企业最擅长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工艺,并与参会代表分享自己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见解。

                                                                      (张欣)

2010年江浙沪三地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在沪召开

2010年8月12-14日,市土木工程学会在上海信安左城酒店举办了第二届“江浙沪三地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系上海市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系列活动项目之一。来自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和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会议以增进学会了解为导向,达到了加强技术合作;行业热点讨论,集聚发展思路;技术成果展示,促进三地交流;技术管理交流,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13日大会分专题报告和主题讨论,分别由江浙沪三地的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孙羹尧副秘书长及江浙沪土木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领导分别致辞,对江浙沪三地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四位专家应邀作了专题报告,分别为:学会工程结构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亚明“隔振(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委员刘中华“大型开闭顶结构施工技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委会主任委员李爱群“建筑结构减振研究与应用”和现代设计集团信息中心苏骏“BIM技术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等。

本次会议的专题讨论内容围绕“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历史建筑的综合性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的技术探讨”、“住宅改造建筑加固技术的讨论”、“BIM技术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展开。与会的各位专家作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对疑问的理解。

14日大会安排各位专家分别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东方体育中心工程。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江浙沪三地学会的全方位交流,共享三地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管理成果,探讨发展新思路,为后世博和世博后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发展,作出我们三地土木工程人的努力。

                                                                       (枕戈)

学会地下工程专委会召开“工程现场可视化监测技术发展”学术报告会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下及隧道工程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如何提高工程安全监控技术水平和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防范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是地下工程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探讨的学术课题。为此,我会地下工程专委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于9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时,在同济大学岩土楼201报告厅,特邀请日本神户大学教授、OSV研究会会长Akutagawa教授作“工程现场可视化监测技术发展”的学术报告。

Akutagawa教授系国际岩石力学协会会员,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与进展协会会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考虑土体与节理岩体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变形反分析,浅埋新奥法隧道土压力试验与解析分析,天然与人工边坡的现场监测,工程现场可视化监测技术的发展等。

来自同济大学、交通大学、隧道公司、上铁院、上海地下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近70名专业技术人员出席。学会理事、地下工程专委会委员、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黄宏伟副院长主持了会议。

Akutagawa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工程监测已经成为现代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监测的质量与工程安全息息相关。传统的工程监测手段往往需要通过传感器将位移、应变等信息进行转化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判断工程安全性并决策是否需要通报相关工程人员。由于传统的监测技术过程较为繁复,所以险情的通告往往有滞后效应,从而减少了应急时间,事故预警效果欠佳。

Akutagawa教授列举了新加坡等地施工监测方面的失败案例,分析了OSV技术开发出的第一代产品光发射变形传感器、OSV技术开发出的第二代产品光发射转换器(LEC)的效果,介绍了激光指针LP(Laser Pointer)的使用原理等一系列新技术。指出OSV技术的优势主要存在于原位实时显示工程安全状态,故对于一线工人的必须进行相关培训,使一线施工人员能够充分利用现场的可视化信息,在预警指示灯显示工程进入危险状态时,所有工作人员均自觉撤离危险区域。据此,从而达到施工的安全性。

报告会指出OSV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工程监测技术具有易于识别、高效预警的特点,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可以有效地规避工程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事故的损失。目前OSV技术已经在隧道、桥梁、边坡、基坑工程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监测和预警效果。但由于目前OSV技术仍然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工程产品尚未形成系统规模,如何集成各种信息综合,给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安全预警指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与会专家对该项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与Akutagawa教授在会上展开了热烈的互动。

                                                               (宏伟  亦敏)

 

计算机专委会召开“十二五”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研讨会

“十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首次提出了城市数字化概念,国家十分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建筑业。在“十五”开始,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科技部组织了 “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预研项目; 城市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工程建筑设计将更多体现绿色、节能环保,体现基础设施与环境和谐共生,和谐发展。

围绕这一主题,学会计算机专委会于8月13日至14日在崇明东滩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十二五”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研讨会。来自上海各大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和高校的专家、设计大师、学者近30人参与了研讨。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李承铭博士主持了会议。计算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王国俭副总工围绕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王总在演讲中回顾了我国在工程设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的历史演变。指出国家从“八五”计划开始,对工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八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应用开发”,“九五”的“CAD工程应用技术开发与示范”,对我国CAD技术的研发与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经过“十五”和“十一五”,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水电设计等各专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取得巨大进步,显著提高了设计领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对我国工程设计领域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辅助计算、辅助绘图上;而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基础条件分析与掌握、设计概念的形象展现和思维延伸、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比较等方面支持都很弱。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其中的BIM技术,辅助设计人员提高方案设计水平和质量,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将是今后建设领域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王总在分析目前设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十二五”设计行业信息化研究目标与任务的设想。其中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多维信息模型集成化管理系统技术;城市建设集成项目交付关键技术;面向城市建设项目的协同设计和虚拟施工关键技术;工程设计资源数据库;城市建设项目环境与功能模拟关键技术等。

当晚,专家们围绕上述议题,开展了科技沙龙,对多维信息模型基本架构与集成技术,多维信息模型的建模技术与建模流程规则,信息模型的存储与更新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供一个具有创新性的CAD设计手段,一个得心应手的环境,包括高效率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设计者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更多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谈体会、谈困惑、谈发展。对“十二五”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充分研讨。

与会人员普遍感觉获益匪浅,学会老秘书长李良杰高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会间还组织参观了崇明东滩湿地。

                                                                       (亦敏)

计算机专委会举办“BIM和VDC技术在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的国际技术交流讲座

2010年7月23日上午, 由学会计算机专委会与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联合主办,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信息中心承办--“BIM和VDC技术在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国际技术交流讲座”在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

主讲人为美国著名施工企业TOCCI公司董事长JOHN TOCCI先生。

Tocci建筑公司作为美国一家为客户提供高端的建筑施工服务的专业机构,以在大型施工项目中展开多方协同合作见长。该公司在大部分工程项目中均成功运用BIM技术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TOCCI公司董事长JOHN TOCCI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其公司在BIM数字设计技术和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项目集成交付技术上的应用成果,以本公司的切身实践,阐述了BIM技术对项目发挥的巨大作用,它让设计师与工程师在设计流程早期组建了真正的综合型团队,非常显著地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项目进度以及提高了设计质量。

这次演讲也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建筑行业BIM的应用状况,更加明确中国建筑行业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集团各分子公司相关负责人、技术骨干以及集团外兄弟单位相关人员约250人出席了会议。集团信息中心李嘉军主任主持了此次技术交流讲座。

                                                                      (承铭)

 

学会联合举办“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修订技术讲座”专题学术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箱形与筏形基础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已有的《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了,对其修订已是大势所趋。

为加强学术交流,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委会与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于2010年7月28日下午,共同邀请《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编委、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顾问总工裴捷教授级高工,作“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修订技术讲座”的专题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委会委员、常务秘书艾智勇教授主持,来自本市大学、研究院、设计院和工程单位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裴捷教授级高工是国内知名的基础工程专家,是国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多部国家及地方规范的编制组成员,拥有丰富的基础工程设计和咨询经验。报告针对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的发展历史、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数值计算、基础调平设计的概念、复合桩基、基础抗浮设计、抗拔桩的实际受力及设计、主楼荷载的扩散、后浇带的设置、其它的构造要求及新规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阐述了有限元等数值方法在基础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别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概念设计能力、在设计时要学会并相信手算校核,最后能够熟练运用概念判断来修改电算结果。

裴捷教授级高工的报告系统地讨论了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以及规范的编制和修订情况,此项研究对提高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基础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工程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与会者对裴捷教授级高工的报告内容深感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智勇)

 

预应力专委会、工程结构专委会联合举办预制混凝土楼板

抗震设计方法学术报告会

近年来,地震的频发,给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设计能有效抵抗地震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楼板,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是建筑设计施工人员的社会责任。7月1日,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大厦,由学会预应力专委会和工程结构专委会联合主办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抗震设计方法学术报告会上,近百名来自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海诚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这一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本次报告会由学会理事、工程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平山副院长主持。

学会常务理事、预应力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熊学玉教授介绍了报告会主讲人美国里海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的内藤教授的学术背景和本次报告会的现实意义。c.j.内藤教授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L)防爆与结构完整性委员会主席和ASCE桥梁杂志的副主编,在各类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并收获了7项荣誉。

内藤教授详细介绍了国际建筑规范中的抗震设计及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楼板在抗震中的作用,比较了传统设计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之间的优劣。介绍了里海大学通过200余次的试验,20多种连接件试验加载方案,通过数据处理,建立一个骨架曲线和数据库,来阐述地震荷载高、中、低延性连接件的不同数据,提出通过增大楼层的抗震需求来提高整个楼层的抗震能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内藤教授还对参数化模具进行了具体介绍,对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级别的地震分析汇总,得出案例分析结果。借助优选法的原则,分析传统设计、施工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现浇法的楼板施工时间与成本的优劣。

与会人员对内藤教授的报告会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与之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亦敏)

上海分布式供能和新能源技术研讨会

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上海市节能协会主办,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燃气专业委员会参与的“上海市分布式供能和新能源技术研讨会”,假座上海市节能协会于2010年9月7日举行,来自上海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建交委、市旅游局、锦江集团、申能集团、电力公司和有关用户、企业等领导和专家约60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就2010年对市内已投运的分布式供能项目的后评估情况进行了通报。

今年已有近10个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预计近年投产的分布式供能项目总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前十五年的总和。按照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新建分布式供能项目100个,新增容量50MW。

会上介绍了老港垃圾填埋场再利用的建设和规划设想。老港填埋场位于东海之滨,具有良好的风能利用条件,可以利用填埋场区域和基地沿海护堤上建设风力发电场。同时,可利用垃圾填埋场土地资源建设太阳能并网电站,可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也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为上海提供绿色电力。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上开发太阳能发电不仅突破了城市发展大规模太阳能并网发电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同时对填埋场封场后土地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沼气则可收集予以发电和冷、热供应,实现区域分布式供能。这样使土地再利用和能源再利用有机结合,实现老港立体式、多模式能源再生利用体系。

会议对利用垃圾填埋场土地资源建设太阳能并网电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为上海提供绿色电力进行了探讨。

                                                                 (燃气专委会)

 

团体会员单位简介

白龙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概况

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公司主要负责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和白龙港扩建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

公司注册资本目前为人民币11.27014亿元,出资人为上海水务资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顾金山,注册地址:浦东新区龙东大道1851号,经营范围:污水项目投资、建设。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7月1日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体排放标准》和上海市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同时根据上海市201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专业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建设配套的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提高上海的二级以上污水处理率迫在眉睫。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项目是建设部环保示范工程,并被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上海市2006-2008年第三轮环保行动计划”。改扩建工程规模为污水处理能力200万立方米/日,二期扩建工程规模为污水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日。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扩建二期工程是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集中表现,更是科学发展在水务领域的完美体现。工程建成后将完成全年全市COD新增减排量1.31万吨的96%,为全面完成COD减排工作提供保证;白龙港改扩建和扩建二期工程全面缓解了黄浦、卢湾、徐汇等区及浦东新区大部分地区日益突出的污水处理及排放矛盾,全面提升上海的污水处理率,有效地削减长江口污染负荷量,对切实保护长江和杭州湾的水环境和提升上海市整体卫生环境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始建于1964年,1998年改制为有限公司,为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公司经不断地变革、创新,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综合建筑施工企业。现有员工1376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人数为229人。近年来公司出色地承建了以世博主题馆为主的世博系列展馆,以500千伏静安输变电站和轨道交通项目为主的世博配套项目,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外滩通道及外滩综合改造项目为代表的上海超大型高难度的知名项目,同时在磁浮列车快线、轨道交通、高速高架、黄浦江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完成了F1上海国际赛车场、明天广场、上海市规划展示馆、长峰商城、由由国际广场等标志性项目。正在建设的有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金山铁路支线、江西南昌中心广场、浦东嘉里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公司信誉卓著,获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先后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建筑业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合经营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稳中有升;深化改革有新的突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坚持创新,勇于求变,在建筑行业率先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济管理和现场监控管理;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了一整套适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企业制度、企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员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坚持“学习、敬业、诚信、合作”的企业理念,积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企业环境,“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更具特点;坚持以创新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公司经营行为规范,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质量、安全事故,未出现重大投诉问题。在管理方面,我公司实行项目总承包管理,提高了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通过严格抓工程质量管理,不但搞好了工程质量,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维护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公司视质量为生命,以不断满足客户的质量需求为质量追求目标,经不断地测量、分析、改进,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公司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典型精品工程。近年一批项目分别被评为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市政金奖等,同时每年都有大量项目获得市白玉兰奖、优质结构奖、用户满意工程等质量奖项,并获创鲁班奖工程特别荣誉企业、创白玉兰工程杰出贡献荣誉企业。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化发展,市场已经全国化,竞争激烈,尽管公司在过去的几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和荣誉,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定位,在建筑领域建立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在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形势下,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公司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的竞争压力下公司必将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和产业价值链,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运作管理上,公司将不仅依靠单一的技术优势,而要提高经过整合后的综合优势能力,发挥管理能力的关键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质量更好的建筑工程。

公司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梧州路289号

企业法人:叶卫东

邮    编:200080

电    话:021-65418128

传    真:021-65454057

E-mail:sh2j@sh2j.com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是国家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成立于1964年2月,隶属于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占80%以上,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公司还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装修装饰、附着升降脚手架、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等多项资质,并分别在1996年和2004年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公司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施工装备,先进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精细的科学管理,在国内外建造了一大批精品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公司依托重点工程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承建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科技馆、松江大学城、东方艺术中心、港汇广场“双塔”、西宁电视塔等一大批市内外标志性建筑,参与了轨道交通、磁浮示范线、杨浦大桥、徐浦大桥、中外环线等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目前在建的标志性建筑有,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世博会vip生活楼、中国馆、公共演艺中心,浦东图书馆(新馆),江苏省南京紫峰大厦、无锡红豆国际大厦、虹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外滩通道地下空间交通枢纽工程、无锡市吴越路工程等。最近公司又参与了四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市7000套过渡安置房的搭建任务和灾后重建首批援建的幸福家园二期、都江堰市医疗卫生中心、福利康复中心、上海市指挥部指挥中心及12个医疗点等五项工程。
  公司的质量信誉深受业主、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迄今为止,共有17项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100多项工程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为全国同类企业之最。是唯一被授予建国50周年特别质量奖和上海市政府“精品先锋”特定荣誉命名的企业,并二次荣获国家创鲁班工程特别荣誉奖,在“新中国50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评选中占有6项。
  公司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注重科学管理、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近年来,有数十项科研项目获得国际、国家、市级金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公司以其良好的信誉和突出的业绩,先后二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工程建设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文明行业先进企业、全国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建筑施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网站:http://www.scc4.cn:88/index.aspx

 

专家介绍

刘国彬,男,1966年5月生,汉族,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1993年分别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学会理事、上海市总工程师协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委员会委员等等。

主要从事软土地下工程变形预测和控制、地下工程的相互影响等理论研究,地铁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1999)、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培养(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二等奖(2001)、三等奖(2001)、建国五十周年市政系统十大科技成果奖、李国豪奖等荣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提出和发展的多项地下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